母親節背後的花之故事

每年春天,隨著溫暖與色彩慢慢回歸,鮮花也如期走入家中,溫暖人心,向全世界的母親致敬。但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花朵會成為母親節最持久的象徵呢?


從古代花園到神聖儀式

早在母親節出現在日曆上之前,許多文明就已用花朵來慶祝母親。希臘人會將春天的花朵獻給瑞亞,眾神之母,以象徵生命與生育。羅馬人則用花環裝飾祭壇,祭祀奇貝勒,母神,象徵生命的循環。到了16世紀的英格蘭,孩子們回到「母堂」參加母親節禮拜時,會帶著野花給母親——這個小小的舉動,正是現代傳統的前身。

花朵短暫卻鮮豔,如同母親般美麗而充滿生命力,承載著撫育與無私的象徵。


安娜·賈維斯與白色康乃馨

1908年,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安娜·賈維斯為紀念母親安·里維斯·賈維斯舉辦了第一個正式的母親節禮拜。她選擇了母親最愛的白色康乃馨作為母親節的象徵花朵。這朵細膩的花象徵純潔、愛與紀念——用花語傳達出言語無法完全表達的情感。

不久,康乃馨成為美國母親節的代表花卉,而送花的習俗也迅速傳播開來。


花語傳情

在維多利亞時代,花不僅美麗,還蘊含深意。粉紅康乃馨表達感激與敬愛;百合傳達希望與奉獻;玫瑰象徵愛與尊重。花商敏銳地抓住了這份情感力量,精心搭配母親節花束,傳遞比賀卡或詩句更深刻的情意。


全球各地的花卉傳統

母親節的花卉習俗在世界各地各不相同。英國喜愛水仙與櫻草來慶祝春天與母愛;日本以紅色康乃馨象徵力量與愛意;澳洲則流行菊花,不僅因為它在五月盛開,也因為「媽」字的巧合;在墨西哥,玫瑰、百合與蘭花的鮮豔組合反映出當地感恩母親的熱情風格。

無論形狀或顏色如何,花朵始終是一種全球通用的語言——脆弱、短暫,卻深刻傳達心意。


為什麼花卉歷久不衰

花朵不只是裝飾,它們是比喻、記憶的載體,也是最真摯的禮物。如安娜·賈維斯所言:

「母親是這個世界上對你付出最多的人。」

每一束花,每一片花瓣,都在綻放這份感謝與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