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花:花園中的璀璨寶石

很少有花卉能像大麗花一樣,兼具華麗、美感多樣性與悠久歷史。從精緻的小球花到驚豔的餐盤型大花,從彩虹般的色彩到花型的千變萬化,大麗花不僅是觀賞植物,更是植物探索、文化迷戀與園藝創新的活生生見證。


起源與植物學背景

大麗花(Dahlia spp.)隸屬菊科(Asteraceae),與向日葵與菊花為同科。全球約有42個公認物種,主要原生於墨西哥及中美洲,部分物種分布至哥倫比亞與危地馬拉。

  • 大麗花為塊根多年生植物,其粗壯的地下塊根能儲存養分,使其能度過乾旱季節與低溫。
  • 植株形態極具變化:大小、花型、花瓣排列及顏色各異。園藝上可分為多種花型,包括單瓣、仙人掌型、半仙人掌型、球形、小球花、海葵型、餐盤型等。

大麗花源自墨西哥高地,喜歡涼爽的山區氣候及季節性降雨。當地原住民經過數世紀的栽培,將其用作食物、藥用及祭祀用途。


中美洲起源:大麗花的誕生地

大麗花的故事始於阿茲特克文明,早在16世紀便被栽培。

  • 阿茲特克人重視大麗花的塊根,將其食用,類似馬鈴薯的用途。
  • 他們也認識其藥用價值,用於治療癲癇及其他疾病
  • 大麗花在儀式與藝術中亦佔據重要地位,象徵優雅、尊嚴以及人與自然的連結。
  • 早期的大麗花多為單瓣花型,花色以紫色、紅色與黃色為主,花朵較小。

16世紀,西班牙探險家將大麗花的種子與標本帶回歐洲,開啟了它的全球旅程。


歐洲:異國奇花的登場

18世紀,大麗花進入歐洲後引起極大關注。

  • 西班牙與法國:早期園藝館將大麗花作為奇珍栽種,因花型獨特、顏色鮮豔而受青睞。
  • 英格蘭:18世紀末,大麗花廣受園藝愛好者喜愛。其多樣性與新奇感促進了雜交育種,培育出更大花朵、更多顏色與精緻花型。

19世紀,歐洲的園藝家掀起大麗花育種熱潮,特別是荷蘭與英國,目標包括“餐盤型”大麗花(直徑超過25公分)及雙層花瓣型,使花型類似牡丹或菊花。


北美:再度引入與現代栽培

雖然大麗花源自墨西哥,但19至20世紀,它在北美廣受歡迎:

  • 歐洲育種家將大麗花引入美國與加拿大,園丁欣然接受其適應力及壯觀花型。
  • 雜交育種持續進行,產生數千個命名品種,顏色、花型、花期各異。
  • 北美還建立了大型大麗花協會與展覽活動,如1915年成立的美國大麗花協會,至今仍舉辦展覽及頒獎。

大麗花的顏色與花型:大自然的調色板

大麗花的多樣性令人驚豔:

  • 顏色:涵蓋白、黃、橘、紅、紫、粉及雙色組合。
  • 花型:單瓣、雙瓣、仙人掌型、半仙人掌型、球形、小球花、海葵型、餐盤型,各具特色。
  • 大小:矮生品種高約30公分,餐盤型大麗花可高逾2公尺,花徑超過30公分。

大麗花花期長,通常從盛夏延續到初霜,是正式花園及花卉展覽的核心植物。


文化象徵

雖然原生於中美洲,大麗花在全球逐漸獲得象徵意義:

  • 墨西哥:優雅、尊嚴與原住民文化傳承。
  • 歐洲:異國情調、景仰與富裕;維多利亞時代常見於貴族庭園。
  • 現代全球:創意、出眾、持久優雅;婚禮、節慶及花藝中常象徵尊嚴與力量。

藝術與園藝中的大麗花

大麗花長久以來激發藝術家與園丁靈感:

  • 植物插圖:歐洲植物畫家精細描繪大麗花及其雜交品種,成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 園藝創新:歐洲、北美及日本的育種家培育數千個命名品種,每個品種皆經精選以展現花型、色彩與抗病能力。
  • 園林設計:大麗花常見於混合花壇、正式花床及盆栽,其高度、色彩與花型能在公共與私人空間營造戲劇性焦點。

現代栽培與養護

大麗花因美麗與園藝挑戰兼備而備受喜愛:

  • 氣候:喜歡溫帶地區及溫暖夏季,需防霜凍;寒冷地區常在冬季挖出塊根保存至春季。
  • 土壤與日照:喜肥沃、排水良好土壤,充足日照可促進花莖健壯與豐花。
  • 繁殖:現代大麗花多以塊根、扦插或組織培養繁殖,以保留雜交特性。
  • 病蟲害:需注意白粉病、蚜蟲及蝸牛,以維持花型與觀賞品質。

大麗花節與展覽

大麗花已成為文化節慶與園藝展覽的核心:

  • 英國與荷蘭:每年舉辦大麗花展,展示巨型花朵與獲獎雜交品種。
  • 美國:如俄勒岡州波特蘭市舉辦大麗花節,慶祝花卉多樣性與美麗。
  • 墨西哥:部分地區以當地節慶慶祝大麗花,彰顯其歷史與文化意義。

花園中的活生生寶石

大麗花是矛盾的花卉:既柔美又大膽,古老又持續演變,觀賞性強又兼具歷史功能。從墨西哥高地到歐洲植物園,從北美花卉展到現代都市景觀,大麗花象徵適應力、創造力與人類對自然的熱愛。

每一朵花都是幾個世紀的栽培、藝術欣賞與園藝技術的見證。在它們璀璨的色彩與多變花型中,大麗花講述著文化、科學與美的故事——作為花園中的活生生寶石,季節更迭,綻放不息。


https://flowersby.com/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