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分類: Uncategorized
-
The Luxe Flora Edit: A Guide to 2026’s Table-Centrepiece Trends
If 2026 has a signature look for floral tablescapes, it’s a confident blend of artful expression and quiet intention. This year’s centrepieces refuse to behave like mere decorations—they’re becoming sculptural gestures, atmospheric anchors, and tiny worlds of their own. Designers are treating tables not just as places to dine, but as curated stages for texture,…
-
花中之王:穿越中國牡丹畫的藝術旅程
在中國文化中,牡丹(牡丹,mudan)被譽為「花中之王」。其花瓣層疊繁茂、香氣馥郁、色彩鮮麗,不僅象徵財富與榮譽,也象徵女性之美。數百年來,中國藝術家以墨彩將牡丹永恆定格,創造出中國繪畫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從精細入微的工筆,到率性揮灑的寫意,牡丹畫見證了技法、審美與文化意義的演進。 初綻的花朵:唐代源流 唐代(618–907)是中國藝術與詩歌的黃金時期。雖然現存唐代牡丹畫作極為稀少,但文獻與裝飾藝術顯示,牡丹早已在視覺文化中占有崇高地位。唐詩人如白居易、盧照鄰讚美牡丹之美,將其比擬於宮廷佳人,並象徵國運昌隆。 唐代花卉描繪常見於宮廷壁畫及佛教洞窟畫中,以壯麗色彩為特徵。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有層疊的花朵造型,雖非牡丹的精確寫實,但已展現牡丹的象徵意涵:圓潤的花瓣、繁複的層次,預示後世牡丹細緻入微的描繪。唐代牡丹藝術強調禮儀與裝飾價值,常將其置於宮廷佳人或仙境般的花園中,呈現尊貴與優雅的象徵意義。 宋代的精緻:植物寫實的誕生 至宋代(960–1279),中國花卉繪畫已發展出精細而成熟的表現方式。精緻入微的工筆技法興起,強調細膩筆觸與逼真寫實,宮廷畫家與文人畫家皆追求精準的自然觀察。花卉不再是單純裝飾,而是值得研究與詠嘆的主題。 宋代畫家中,周昉(8世紀)雖以仕女畫聞名,但其作品背景常包含細緻的植物描繪,對後世明清牡丹畫家影響深遠。宋代牡丹注重花瓣層次、光影變化與色彩漸變,建立了延續數百年的視覺語言。 在文化層面,宋代牡丹象徵地位與品德。其華麗形象與文人士大夫的雅致生活互相呼應,收藏牡丹畫作既是審美享受,也承載道德與文化象徵意涵。 明代:宮廷奢華與工筆牡丹的繁榮 明代(1368–1644)是牡丹畫的高峰期。宮廷畫家精於工筆,創作出極具奢華感與細膩感的花卉作品。 周舒熙(1590–1650)為明代著名牡丹畫家,其作品如《春牡丹圖》展現花卉盛開的精細美感。每片花瓣層層疊加、明暗分明,色彩以鮮紅、粉紅與金黃為主,呈現自然生動的氣息。周舒熙常將牡丹置於岩石、花瓶或庭園背景中,既寫實又寓意財富與高貴。 其他明代畫家如宋旭與陳洪綬也在牡丹題材上卓有成就。宋旭作品兼顧寫實與筆意,陳洪綬則將人物與花卉結合,創作敘事性的場景,凸顯人與自然的和諧。明代確立了牡丹與財富、地位的象徵關聯,延續至清代。 清代:工筆與寫意的雙重風格 清代(1644–1912)牡丹畫風格多元。宮廷畫家繼續精工工筆創作,而個人畫家則流行寫意,筆墨更為奔放率性。這種對比反映文化現象:宮廷的規範品味與文人畫家的自由表現並存。 任頤(1840–1895),號任伯年,是寫意牡丹代表。他的《滿園牡丹》以大膽、動態的筆觸呈現花朵生命力,色彩濃烈而富層次,重點在捕捉花的神韻而非精確形態。 同時,清代宮廷工筆牡丹仍舊精緻細膩,花瓣透亮分層,葉片寫實生動,多用於宮廷裝飾與收藏。工筆與寫意的並存,彰顯牡丹畫風格的靈活性及跨越社會階層的吸引力。 近現代大師:傳統與創新的融合 19世紀末至20世紀,牡丹畫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融入現代美學元素。 吳昌碩(1844–1927)以粗獷有力的書法筆觸與鮮艷礦物顏料繪製牡丹,氣勢雄偉。他的作品兼具工筆精準與現代表現手法,創造出獨特風格,影響後世。 齊白石(1864–1957)則將寫意畫發揮至極致,牡丹構圖活潑,筆法自由,色彩明快。他強調花的生命力與動態,呈現蓬勃生氣。齊白石的創作證明,傳統題材在現代仍可持續再創,牡丹畫的藝術生命力不衰。 象徵與意涵 中國牡丹畫多承載象徵意義: 常見題材包括: 必訪館藏 永恆綻放 中國牡丹畫的歷史,是一段精緻、讚頌與創新的故事。從唐代裝飾性圖案,到宋代寫實精緻、明代宮廷奢華、清代工筆與寫意並存,再到近現代吳昌碩與齊白石的創新演繹,牡丹始終象徵美麗、財富與生機。每一筆墨,不僅描繪花卉,更蘊含深厚文化、哲學與詩意。 欣賞牡丹畫,即是見證中國藝術幾個世紀的盛開——提醒我們「花中之王」的魅力永不凋零。 香港送花訂花
-
The King of Flowers: A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Peony Painting
In Chinese culture, the peony (牡丹, mudan) has long been hailed as the “king of flowers.” Revered for its lush, layered petals, intoxicating fragrance, and vibrant colors, it is a symbol of wealth, honor, and feminine beauty. Over the centuries, Chinese artists have immortalized the peony in ink and pigment, creating some of the most…
-
繡球花:隨時間而變的花卉
很少有花卉能像繡球花一樣捕捉人們的想像力。球狀的花序,顏色從藍、粉、紫到白,晶瑩剔透,既多變又迷人。然而在它們柔美的外表背後,隱藏著跨越大陸、世紀和文化的豐富歷史。繡球花不只是觀賞植物,它們是活生生的故事,見證人類的好奇心、園藝創新和文化象徵意義。 起源與植物學背景 繡球花屬(Hydrangea)包含約70–75個物種,原生於亞洲與美洲。大多數物種原生於東亞,特別是日本、中國與韓國,也有少數原生於北美與南美。 繡球花主要可分為以下類型: 繡球花適應性強,可生長於多種氣候環境,這也是它能廣泛栽培並深受喜愛的原因之一。 亞洲:繡球花文化的核心 日本:美與象徵的傳承 繡球花(日本稱「紫陽花」或ajisai)在日本有著悠久歷史。原生於日本的大葉繡球花,自平安時代(794–1185年)起,便被栽種於寺廟庭院與佛教修行場所。 中國:藥用與園藝 中國與繡球花的關係歷史悠久,雖然記錄不如日本豐富。一些物種如錐花繡球花(H. paniculata)不僅觀賞價值高,也具有藥用功能。傳統中醫使用其根與葉,具有利尿和消炎功效。 繡球花也出現在中國園林中,以其聚集的花朵和土壤酸鹼變化帶來的色彩,象徵生命的無常與適應力。 歐洲:初次的驚艷 直到18世紀,繡球花才傳入歐洲。耶穌會士與植物學家從亞洲帶回標本,使其在歐洲園林中引起極大興趣: 北美:原生種與雜交育種 雖然亞洲使繡球花成名,但北美也有原生物種,如光葉繡球花與橡葉繡球花。原住民曾利用這些植物的根部入藥,作為傳統療法。 現代園藝中,大葉繡球花因其可隨土壤變色的壯麗花序,依然是庭園佈置的首選。 繡球花的色彩:自然的化學魔法 繡球花最迷人的特性之一是可變色: 文化象徵 繡球花在各地文化中承載著不同意涵: 藝術與園藝中的繡球花 繡球花啟發無數藝術創作: 全球栽培與保育 如今,繡球花遍布世界各地: 現代意義 現代園丁喜愛繡球花不只是因其美麗。它象徵耐心(許多品種需多年養護才能開花)、科學好奇(透過土壤酸鹼實驗)與文化延續(承載藝術與園藝歷史)。 繡球花也是全球慶典的焦點。在日本,雨季的賞花節吸引千萬遊客前往寺廟庭園;在歐洲,園藝展展示新雜交品種;在北美,繡球花點綴婚禮、公園與社區花園,象徵豐盛與真摯情感。 變化與永恆的花 繡球花是一種矛盾的花卉:既柔美又堅韌,古老又不斷演變,兼具象徵性與科學價值。從日本的寺廟庭院到歐洲的莊園,從北美原生種到現代雜交品系,繡球花講述著適應、優雅與人類好奇心的故事。 每一朵花都是自然的奇蹟——活生生、隨土壤變色的畫布,啟發世代園丁、詩人與藝術家。在繡球花的花序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植物的奧秘,更是人類與自然的歷史,隨季節與花開,一次又一次地展現生命之美。 https://hk-florist.com/category/flower-magazine
-
Hydrangeas: The Bloom That Changes With Time
Few flowers captivate the imagination quite like hydrangeas. With their globe-like clusters of blossoms, shimmering in shades of blue, pink, purple, or white, these plants are as versatile as they are enchanting. Yet behind their delicate appearance lies a rich history stretching across continents, centuries, and cultures. Hydrangeas are not just ornamental—they are living storytellers,…
-
牡丹:跨越時空的永恆之花
當你想到最引人注目的花卉,牡丹絕對應該位居榜首。其花瓣豐盈得如同絲綢般傾瀉而下,顏色從乳白到最深的緋紅不等,牡丹不僅僅是美麗的植物——它們承載著歷史。它們的故事跨越大陸、帝國與世紀,將人類文明與自然緊密相連,是少數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花卉之一。 古老起源:花瓣中的自然傳承 牡丹是古老的植物,比它們被讚美的王朝還要早,甚至比人類的農耕歷史還久遠。化石證據顯示,**芍藥屬(Paeonia)**在第三紀(Tertiary period)就已存在,距今超過2500萬年。那是早期哺乳動物的棲息地,人類尚未出現,牡丹卻已在亞洲、歐洲及北美的溫帶氣候中茁壯生長。 全球約有33個牡丹物種,可分為三大類:草本牡丹(每年冬季會枯萎至地面下)、木本牡丹(枝幹木質,全年常綠)以及現代雜交種(結合草本與木本牡丹的優點)。即便在今天,植物學家仍對牡丹的多樣性與韌性著迷,它的深根與多年生特性使其能在冰河期、乾旱與氣候變化中存活下來。 中國:栽培的搖籃 談論牡丹,必須從中國開始。中國栽培牡丹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在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牡丹已出現在中國的藝術作品中,也在詩歌與醫藥文獻中有所記載。牡丹的美麗無可否認,但更重要的是其象徵意義:財富、榮譽與女性之美。 到唐代(618-907年),木本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被譽為「花王」。皇家園林專門設置牡丹園,枝幹修剪得井然有序,花朵精心排列。牡丹不僅是裝飾,它與社會地位和文化身份息息相關。詩人讚美牡丹的美麗,藝術家將其畫在絲綢、瓷器和卷軸上,成為文化象徵。 中國人也重視牡丹的藥用價值。根、籽與花瓣皆可入藥,用於消炎、調經和護肝。在傳統中醫中,牡丹象徵著平衡——美與療癒、生命與死亡、短暫與永恆的交融。 跨海東渡:牡丹在日本 牡丹於8至9世紀傳入日本,由僧侶與商人沿貿易路線帶入。日本庭園栽培的牡丹注重小巧與精緻,花朵與環境相得益彰。牡丹在日本象徵勇氣、榮譽與男性氣概,與中國的財富與女性美意涵略有不同。 至今,日本寺廟庭園仍保有百年以上的木本牡丹,每年盛開時仍展現寧靜的尊嚴,彰顯牡丹長久的生命力。修剪、層疊與排列牡丹的細膩技藝,反映了日本人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強調耐心與細心。 歐洲之旅 牡丹進入歐洲有多條途徑。古希臘與羅馬醫生最早將其用於藥用:**公元1世紀,希臘醫生迪奧斯科里德斯(Dioscorides)**記載牡丹根的療效。在羅馬,牡丹主要以藥用而非觀賞為主。 中世紀期間,歐洲修道院種植牡丹作為藥用植物,常與鼠尾草和薰衣草一起栽培。直到17至18世紀,牡丹才成為歐洲貴族園林中的觀賞明星。荷蘭、法國與英國的園丁開始挑選花色、花型與重瓣品種。到了維多利亞時代,牡丹象徵浪漫與繁榮,經常出現在精緻的花卉佈置與園林設計中。 新大陸:牡丹在北美 18世紀,牡丹由歐洲移民帶入北美。當地原生物種如Paeonia lactiflora和Paeonia brownii,被美洲原住民作藥用。隨著時間推移,原生種與引入品種交配,產生了顏色與形態多樣的花卉,令園藝愛好者讚嘆不已。 19至20世紀,牡丹成為美國花園的常客。交配雜交種(intersectional hybrids)由育種家如伊藤東一(Dr. Toichi Itoh)研發,結合了草本牡丹的耐寒性與木本牡丹的花型與色彩,開出了幾乎不真實般的壯麗花朵。 牡丹在藝術與文化中的地位 牡丹歷史悠久,啟發詩人、畫家與作家。在中國,它被稱為「富貴花王」;在日本,象徵勇氣與好運;在西方,演變為浪漫與婚姻幸福的象徵。 現代文化中,牡丹的形象出現在花藝設計、奢侈品牌甚至高級時裝中。層疊的花瓣象徵人生的複雜——美麗中帶著韌性,脆弱卻堅毅。 活著的傳承 今天,牡丹在全球各地盛開,從歐洲的溫帶平原到北美和亞洲的山地花園。它們不僅是觀賞植物,更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橋樑,承載著皇帝、詩人、僧侶、移民、科學家與園丁的故事。 牡丹教會人們耐心。某些品種需要數年才能開花,提醒園丁專注與堅持。而當花苞終於綻放,那一刻幾乎是超凡脫俗——象徵世世代代的努力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從化石祖先到皇家園林,從寺廟庭院到現代植物園,牡丹是跨越時空的生命橋樑。它們不只是花卉,更是韌性、美麗與人類對自然藝術持續追求的象徵。在每一片繁密的花瓣中,都能追溯歷史的長河——一個關於栽培、象徵與敬仰的故事,隨著花開,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https://hk-florist.com/category/flower-magazine
-
Peonies: The Timeless Bloom That Shaped Gardens and Culture
When you think of flowers that command attention, the peony deserves a spot at the very top. With petals so lush they seem to spill like satin, and colors ranging from creamy whites to the deepest crimson, peonies are more than just a pretty plant—they are living history. Their story stretches across continents, empires, and…
-
全球送花日曆
鮮花一直是人類情感的普世語言。跨越文化,鮮花可表達愛意、感激、敬意、哀悼以及慶祝。送花的行為根植於傳統,每種花、顏色和花束的排列都承載著特定象徵意義,而這些意義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很大差異。例如,雖然紅玫瑰在西方世界象徵浪漫愛情,但在部分亞洲文化中,白色花朵多用於喪禮。了解這些細微差異,能使送花變成一個有力且意義深遠的表達方式。 一份 全球送花日曆 可作為指引,幫助個人、花店及企業掌握送花的最佳時機,了解每種花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這份日曆不僅涵蓋節日,還包括季節性花卉、文化與宗教節慶,以及個人里程碑,如生日、婚禮與週年紀念。將花卉選擇與全球傳統相結合,能增強情感表達的深度、尊重文化規範,並留下難忘印象。 送花行為與 季節性 密切相關,因為花卉有其自然開花期。雖然全球貿易讓許多花卉全年可得,但當地與季節性的花卉通常更鮮艷、美觀且價格合理。此外,花卉象徵意義會因文化背景而異。例如,菊花在西方花束中是歡樂的象徵,但在部分東亞地區則與喪禮相關。鬱金香在歐洲是春季的熱門花卉,而蘭花在亞洲常被視為高雅與奢華的禮物。 全球送花的關鍵考量包括: 全球送花日曆表 月份 節日 / 場合 國家 / 地區 花卉象徵與種類 備註及文化提示 一月 新年 全球 鬱金香、風信子、水仙 象徵新開始、希望與繁榮。在日本,菊花常用於節慶裝飾。 主顯節 / 三王節 西班牙、拉丁美洲 聖誕紅、百合 傳統花卉多為聖誕節剩餘花束;百合象徵純潔與新生。 二月 情人節 全球 紅玫瑰、蘭花、鬱金香 紅玫瑰為全球浪漫愛情象徵;在日本,男性送巧克力,女性則於白色情人節回送花。 農曆新年 中國、東亞 牡丹、蘭花、梅花 花卉象徵財富、幸運與繁榮。紅色和金色花束最為吉利。 三月 國際婦女節 全球 金合歡、鬱金香、玫瑰 慶祝女性成就。在義大利,金合歡象徵女性力量與優雅。 聖派翠克節 愛爾蘭及全球愛爾蘭社群 水仙、三葉草 黃色花卉與綠色元素慶祝愛爾蘭文化與友誼。 四月 復活節 基督教國家 百合、鬱金香、水仙 百合象徵復活與純潔;鬱金香和水仙象徵春天的重生。 地球日 全球 野花、當季花卉…
-
Global Flower-Gifting Calendar
Flowers have been a universal language of human emotion for centuries. Across cultures, they express love, appreciation, gratitude, condolences, and celebration. The act of giving flowers is 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 and each type of flower, color, and arrangement carries symbolic meaning that can vary significantly across regions. For instance, while red roses symbolize romantic…
-
紐約植物園:布朗克斯區的美國伊甸園
夢想生根發芽(1891-1900) 1888年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後,兩位年輕的植物學家站在布朗克斯公園,眺望著這片在大多數紐約人眼中仍是文明邊緣的荒野。納撒尼爾·洛德·布里頓博士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格特魯德·布里頓剛結束在英國的蜜月旅行,他們參觀了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在那裡,他們所看到的──宏偉的溫室、浩瀚的植物標本館、有系統地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植物──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執念:紐約這座新大陸最偉大的都市,理應擁有一座足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座植物園的植物園。 但布里頓夫婦並非只是空想家;他們是傑出的科學家,事實證明,他們也是同樣傑出的募款者和政治操盤手。當時還是哥倫比亞學院年輕教授的納撒尼爾,已然成為美國頂尖的植物學家之一。伊莉莎白由於當時女性在正規科學教育中面臨的重重障礙,主要靠自學成才,成為了苔蘚和地錢(即苔類植物)方面的專家,並最終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苔蘚學家之一。 他們為花園選定的地點並非偶然。布朗克斯公園佔地250英畝,地形多樣:岩石露頭、濕地、草地,以及——最珍貴的——曾經覆蓋整個紐約的原始森林的遺跡。這片鐵杉林是一片古老的森林,奇蹟般地躲過了夷平該地區大部分土地的斧頭和鋸子,其中的樹木在荷蘭殖民者最初抵達曼哈頓時就已經非常古老了。這裡有鐵杉(加拿大鐵杉樹齡超過200年,樹幹直徑三英尺,與鬱金香樹並肩而立(鵝掌楸),黑櫻桃(黑櫻桃(Prunus serotina)),以及見證了幾個世紀歷史的橡樹。 布里頓夫婦的願景需要說服三個群體:紐約的富裕菁英(提供資金)、科學界(提供信譽)以及城市政治體制(提供土地和持續支持)。他們在這三個方面都展現了高超的技藝。 在鍍金時代精英階層中建立支持 19世紀90年代是美國鍍金時代的鼎盛時期——這是一個財富高度集中、慈善事業同樣令人瞠目結舌的時代。像安德魯·卡內基、J·P·摩根和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二世這樣的工業巨頭所擁有的財富甚至超過了歐洲王室成員。布里頓家族明白,這些人追求的不僅是財富,更是名垂青史,還有什麼比建立一所偉大的公共機構更好的遺產呢? 這對夫婦開始舉辦小型聚會,描繪他們的願景:一座集科研機構、公園、園藝展示館和教育中心於一體的植物園。它將獨具美國特色,研究和展示西半球的植物,同時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標本。 當時最有權勢的金融家J·P·摩根是早期支持者之一,捐贈了2.5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約80萬美元)。繼承了鐵路財富、躋身世界首富之列的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二世也捐贈了同等數額的款項。鋼鐵大亨安德魯·卡內基最終將大部分財富捐給了公共事業,他也承諾提供支持。布里頓夫婦總共從私人捐助者籌集了25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約800萬美元——對於一個當時還不存在的機構來說,這無疑是一項驚人的成就。 政治操縱與官方章程 1891年,紐約州議會通過了《紐約植物園法典》,正式成立了該機構。該法案賦予植物園獨特的地位:它是一家在市屬土地上運作的私人公司,由獨立的管理委員會管理,但接受公共財政支持。這種公私合營的混合模式,既能使植物園保持科學獨立性,也能受惠於政府資源。 市政府同意在布朗克斯公園提供土地,並出資50萬美元用於初期建設(相當於今天的約1,600萬美元)。作為交換,植物園將免費向公眾開放(這項政策持續了幾十年),並為所有紐約市民提供教育用途。 董事會成員名單堪稱美國權力精英的縮影:J·P·摩根擔任主席,展現了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令人敬畏的氣場;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二世持續提供資金支持;安德魯·卡內基不僅出資,還提供了寶貴的建議。此外,還有一些頂尖的科學家、實業家和市政領袖也加入了董事會,他們深知偉大的城市需要偉大的文化機構。 納撒尼爾·布里頓被任命為植物園首任總主任,而伊麗莎白儘管擁有卓越的科學成就,卻因當時盛行的性別歧視而未能獲得正式頭銜。她被授予「榮譽館長」的稱號——考慮到她將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裡,把植物園的苔蘚收藏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收藏,並培養了一代苔蘚學家,這個稱號顯得十分荒謬。 從零開始構建 工程於 1896 年開始,由景觀設計師卡爾弗特·沃克斯和塞繆爾·帕森斯二世監督。沃克斯曾與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共同設計了中央公園,他帶來了自己創造看似自然但實則精心設計的自然景觀的理念。 挑戰巨大:他們既要保護原始森林,又要開發週邊土地,用於建造花園、道路和建築物。工人在茂密的植被中開闢道路,搬運大量岩石以改良土壤,並安裝了地下排水系統。流經這片土地的布朗克斯河需要精心管理──它既是一道風景,也是灌溉水源。 第一座主要建築是博物館大樓,由建築師羅伯特·W·吉布森設計,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這座宏偉的石灰岩建築於1902年完工,內設植物標本館、圖書館、實驗室和演講廳。它的建造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重達數噸的石塊由馬拉車沿著崎嶇的道路從最近的火車站運送而來。 但早期花園的瑰寶是溫室——美國版的邱園棕櫚溫室。 埃尼德·A·豪普特溫室:美國的璀璨水晶宮 這座溫室由美國領先的溫室製造商 Lord & Burnham 設計,其設計仿照水晶宮和邱園的棕櫚溫室,但根據美國的氣候條件和美學趣味進行了調整。它的鐵框架由 Lord & Burnham 位於紐約州歐文頓的工廠製造,並在 1899 年至 1902 年間在現場組裝完成。 完工後的建築令人嘆為觀止:17,000塊玻璃覆蓋了近一英畝的面積,中央穹頂高出地面90英尺。它包含11個各具特色的展廳,每個展廳都配備了溫控系統,以模擬不同的環境:熱帶雨林、沙漠、溫帶地區,以及專門用於種植棕櫚樹、蕨類植物和經濟植物的溫室。 1902年溫室對外開放時,紐約市民排隊,等待數小時才能入內參觀。許多人此前從未在插圖之外見過熱帶植物。他們漫步在從佛羅裡達和加勒比海移植而來的參天棕櫚樹下,凝視著香蕉樹(穆薩一些物種)的葉子長達六英尺,並驚嘆於那些看起來過於精緻而不真實的蘭花。 經濟植物溫室展示了現代生活的植物基礎:咖啡(阿拉比卡咖啡開白花、紅果的灌木;可可(可可樹)樹幹上直接長出豆莢的樹,豆莢裡含有可以製成巧克力的種子;甘蔗(甘蔗) 具有高大、分段的莖;橡膠樹(巴西橡膠樹可用於示範乳膠收集的棉(棉香蕉樹(包括一些香蕉品種)結著蓬鬆的白色棉鈴;香蕉樹結出的果實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仍然很奇特。 棕櫚園中陳列著一些後來成為標誌性植物的標本: 棕櫚樹來自美國東南部的棕櫚樹(又稱捲心菜棕櫚)是本土物種的代表。王家王古巴皇家棕櫚樹在玻璃圓頂內展現出熱帶的壯麗景象,它們光滑的水泥灰色樹幹高達 40 英尺。海棗來自北非和中東的椰棗樹,將遊客與古代文明聯繫起來。人魚來自東南亞的叢生魚尾葵,有著不尋常的二回羽狀複葉——像魚尾一樣分裂兩次。 這座沙漠住宅呈現出一種大多數紐約人既陌生又著迷的景象:規模龐大仙人掌仙人掌伸向玻璃天花板,它們褶皺的莖稈可以儲存水分,即使幾個月沒有雨水也能保持水分。仙人掌仙人掌屬植物既有尖銳的刺,又有出乎意料的嬌嫩花朵,花色有黃色、橙色和洋紅色。龍舌蘭這些物種形成了由厚實、帶刺的葉子組成的幾何蓮座狀葉叢——這些「世紀植物」(實際上是在 10-30 年後開花,而不是 100 年後)最終會抽出 20 英尺高的花莖,然後枯萎。大戟屬非洲的某些物種透過趨同演化模仿了仙人掌,但它們有毒的白色汁液表明它們屬於完全不同的科。 探索時代:美國植物學家發現美洲(1900-1930) 歐洲的植物學機構擁有數世紀的探索歷史,而美國的植物學卻尚處於起步階段。北美的大部分植物區係都缺乏詳細的記錄,而中美洲和南美洲在科學上更是鮮為人知。紐約植物園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它資助的考察活動記錄了數千種植物,並徹底革新了人們對西半球植物的認識。 布里頓的願景:北美植物誌 納撒尼爾·布里頓的宏偉目標是為北美所有植物物種編目。這需要實地考察——探索北美大陸的每個角落——以及植物標本館的工作——檢查標本,仔細比較,並撰寫詳細的描述。…
